从2009年下半年的暴涨,到去年上半年的暴跌,再到去年下半年至今的一路走高,市区猪肉价格走势画出了一个巨大的“N”字。
近年来,猪肉价格如同“过山车”般涨跌起落,周期性反复,让养猪户小赚大赔,更让市民心里没底。猪肉价格该如何走出大涨大跌的怪圈?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的生猪活体储备制度、建立冷冻猪肉收储制度等方式,对肉价异动进行调控。 本报记者 王丽虹
慢涨快跌 养猪就像炒股
“去年三四月份猪肉降得最凶的时候,卖一头猪要亏上一两百元。”想起去年上半年的肉价,洛江马甲镇养猪户老陈显得一脸苦涩,从事养猪行业十余年,他发现,近几年猪价涨跌幅度过频过大。
老陈向记者细数起这几年猪价的“风云突变”:2007年5月到2008年4月期间,市区生猪收购价从7元/公斤左右不断上涨,近一年时间就达到19.4元/公斤的历史高峰;2008年6月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到2009年4月,已降至约11元/公斤,随后猪价开始上行,去年2月生猪收购价涨至13.5元/公斤左右,接着又开始下跌。去年5月时生猪收购价已跌至10.6元/公斤的谷底,而当时一头猪的成本约12.4元/公斤!养猪行业成本与售价倒挂。
“和炒股一样,一次暴跌就足以让养猪户元气大伤。”老陈苦笑着说,他养了上百头猪,2008年肉价高时小赚了一笔,但近两年肉价大涨大跌,且跌幅比涨幅大,前几年赚的钱又亏掉了大部分。
散养为主 跟风价格博傻
泉州的猪肉价格受到国内猪价走势的影响,当国内猪价走低,泉州本地的猪肉往往会被外地流入的猪肉拉低价格。目前国内生猪散养约占六成,与专业养猪场不同,追求短期利益的散养户,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博傻”陷阱,也就容易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这也是造成国内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记者从泉州市经贸委了解到,目前我市有两个国家级生猪生产基地,十多个省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市民食用的猪肉约60%来自我市生猪养殖基地,本地三到四成的生猪需要从龙岩、南平、福清等地调进。
业内人士表示,与生猪散养户不同,专业的生猪养殖企业在面对猪价大幅波动时,不会盲目扩产或减产。
但对泉州的生猪养殖企业而言,想要规模化生产并不容易。南安一养猪户邱先生说,目前鲤城、丰泽都禁止养猪。以前他们的猪厂位于丰泽区,前年因禁养搬到了南安。前几年晋江、石狮也有不少养猪场,后来也大多搬离或关闭。不少专业养猪场也想扩大规模,但很多地方不欢迎养猪企业落户,由于发展用地短期内无法解决,多数养猪场只能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
数万储备 平抑效果有限
“今年全市将保持生猪活体储备52600头,其中市本级储备10200头,当猪肉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这些储备生猪可以投放市场,起到平抑猪价的作用。”市经贸委相关人士介绍,根据我市出台的《泉州市级生猪活体储备实施方案》,有关部门每年会制定当年的生猪活体储备数量和承担储备企业的名单,市级生猪储备每批存栏四个月,在没有动用的情况下,市经贸委将组织承储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出栏计划。
养猪业人士陈先生说,我市每年可消费300多万头生猪,当肉价过高时,几万头的生猪储备量起到的平抑效果是有限的。冻猪肉收储制度是调整市场供求的有效手段,当肉价过低时,可以大量收储使肉价回升,当肉价过高时则放出之前所储的冻肉,可以平抑肉价,泉州可以考虑建立冻猪肉的收储制度,从而调整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