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开始,我们向读者推出一个新栏目:“一周宏观经济述评”。本报长期致力于宏观经济报道,在多元的报道体系中,我们再次增加更富有报道节奏、更具高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新闻产品。即在以年、季、月、旬等坐标以外,我们将以一周为新的时间周期,选取产业、企业、行业等不同的新闻事件,佐以权威统计数据,力求以我们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展开对每周宏观经济走势的细致解读。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够给广大读者打开一扇更具时效、更有启发意义的观察宏观经济新窗口。
每年的5月本来是猪肉销售的淡季,但最近许多地方的猪肉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引发了消费者和不少机构的关注。猪肉价格的异动,会否成为激发新一波物价上涨的推手,无论是市场投资者还是宏观调控的决策层,都值得仔细分析。
猪肉调控可能马上启动
观察今年春节以来的肉价,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价格变化曲线:3月上旬开始稳步上扬,4月逐步企稳,4月下旬又逐步上涨,到了5月中旬,猪肉价格出现了一波新的加速上涨。而且,上涨的不止是猪肉,还包括“原料”生猪,“猪”与“肉”同涨成为显著特征。
数据显示,山东省上一周的生猪价格已经涨至今年以来最高点:平均价格从年初的13.27元/公斤涨到了15.98元/公斤,涨幅达20.42%。本周,广州市的猪肉零售价格经过十多天的连续走高后,排骨零售价已经超过42元/公斤。来自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与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一周,全国生猪周收购均价、白条猪周出厂均价每斤分别为7.76元、9.90元,同比涨幅为55.8%、50.2%。总体来看,当前肉价已经达到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点。
是什么原因推高了肉价?一般来说,肉价取决于出栏生猪的数量,即市场供给一方。由于普遍存在的涨价导致了养猪成本的持续上升,而部分地区的生猪数量不足,或许是当前肉价上涨的原因之一。还有分析机构认为,当前猪肉价格涨幅超预期,还受到了去年冬天以来猪5号病和流行性腹泻导致大量仔猪死亡的影响。
不过,除去这些实际成本问题,预期的变化可能也是导致猪肉价格快涨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农产品领域的多种产品相继涨价,已经给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思维”,加上近期受部分地区旱情的影响,农产品涨价预期已被人为抬至高位。
猪肉价格的较快上涨是否值得忧虑?对其观察,不妨多几个坐标。
其一,单从猪肉产品来说,价格出现波动,本不足虑。这是因为,
对猪肉的调控,我们已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应对基础。根据猪肉生产周期,未来猪肉继续涨价的空间已经不大,随着生猪出栏数量的逐步增加,下半年猪肉或许就会进入价格下行通道。我国具有良好的储备肉体系,一旦猪肉供给出现缺口,储备肉马上可以入市调剂。这样来看,饭桌上的肉,还是有保障的。
其二,猪肉产业链可能会受较大影响。猪肉除了是菜篮子里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猪肉价格一变化,必定会给这些下游产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如何化解,对企业和市场,都是挑战。另外一方面,今年以来,瘦肉精、过期肉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将会是重拳整治食品加工生产的一年。猪肉相关产业将会面临一次重大的调整。下游产业的洗牌变局,或许也会进一步抬高猪肉价格。
其三,从当前的经济走势来看,肉价会否成为推高CPI的又一重要推手,宏观调控决策层值得高度关注。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消费品,其价格波动,同样会给CPI带来重要的变化。受输入性通胀压力、成本上涨压力及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我国CPI近半年来一直高位运行:3月份CPI达5.4%,为32个月以来最高涨幅,4月CPI虽然微降到了5.3%,但总体看,食品价格涨幅已经连续6个月呈现两位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对猪肉市场调控和价格干预,很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的重点。
旱情对粮价影响不大
本周,湖北、江苏、江西等地的10年一遇旱情持续蔓延,这会给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带来何种影响,悲观与乐观预期说法不一。
20日到24日,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每秒1万立方米的水平开闸放水,用以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对此,有关专家已经明确表示,三峡放水只能缓解长江航道低水位的困境,对于缓解旱情,并不能产生明显作用。
目前市场对于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已有看涨预期,在全年粮食生产处于紧平衡的总体判断下,旱情可能影响粮食产量及价格的观点一度出现,但是,农业部门已经对此作出明确分析:旱情对农业影响不大。
来自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江西3省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分别占全国的54.3%、55.7%。近日申银万国证券发布的“长江中下游旱情对农业影响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上述3省早稻种植面积之和占全国总数的53%,目前江西早稻受旱面积占2009年该省早稻种植面积的25%,湖北受旱面积占比达到56%。假设目前受旱水稻均绝收,则按照本次受灾面积占今年早稻播种面积30%、早稻占夏粮比重30%、夏粮占全年粮食生产比重23%的假设粗略测算,受旱早稻对全年粮食的影响幅度大约为2.07%。
为此,有关机构提出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若旱情及时缓解则夏粮仍有望丰产;如果后期降水持续偏少,出现“春旱”连“伏旱”,进而对秋粮生产也产生负面影响,届时粮食价格有可能再次大幅上涨。
令人欣慰的是,21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强降雨区域基本与重旱区重合,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中稻育秧栽插十分有利。
也有专家提醒,尽管目前的干旱不足以刺激稻谷价格上涨,但进入7月份后,由于客观上的“青黄不接”,往往这个时期稻谷价格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因此需要有所准备。
“涨”字本周略占上风
本周,宏观经济领域的信息可谓涨跌互现,总体来看,“涨”字似乎占了上风。
5月26日,国航、东航和四川航空等公司同时宣布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上航线的燃油附加费由原来的110元调整到了140元。近期国际油价经历了一波先跌后扬的行情,国内油价还未作出及时反应之际,航空公司涨价行动是否为了消解成本压力,带来社会议论。
延续此前一周京沪两地同步召开金融论坛的声势,本周市场对于宏观审慎政策的步伐显示出了较高关注度,对加息等金融调控的预期有所上升。本周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走势一度复杂。23日,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主要上市商品中,工业类商品普遍延续下跌,仅燃油期货主力合约小幅上涨,而农产品则全线小幅上涨。3天后,期货市场涨势更加明显,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主要上市商品表现为全线上涨。除了期货市场,上涨的还有“真金白银”。
涨得多了,压力自然加大,市场反应也是立竿见影。本周,国内股市在“黑色星期一”之后接连下挫。投资者普遍对于经济增长的风险产生担忧,而一些经济学家也担心,目前通胀压力持续的形势短期内难以缓解,而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应却有所放大,在这样比较复杂的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政策出台更需审慎。野村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决策者现在要非常小心谨慎。如果当局对通胀反应过度,投资可能会迅速疲软,从而引发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此外,过于宽松的政策或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这类泡沫几乎必然会破灭。”
多观察,多微调,或许是宏观经济进入“观察期”时最普遍的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