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瘦肉精“、“非法食品添加剂”等字眼不断被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悬在百姓头上的一把尖刀。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在商务部统一部署下迅速展开行动,协同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的惩处力度,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
记者近日从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监督检查处获悉,截至目前,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共出动15余万人次,深入检查5435家屠宰企业,整治104家违规屠宰企业,罚没不合格肉品达51461公斤,有力保障了我国肉类质量安全。这一专项整治工作的背景是,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强化畜禽屠宰监管确保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半年之久的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突破全面整治
市场秩序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肉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中,各地按照《通知》规定的整治任务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开展了肉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重点严打各种违法违规屠宰行为;对病死畜禽的非法交易、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的使用、注水肉的制售和私屠滥宰行为进行全面整治;对定点屠宰企业进行集中清理;严格监控屠宰企业肉品质量和加工流通餐饮环节肉品质量。
在加大重点区域整治力度方面,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宰售病死、注水生猪等行为,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村、省市县交界处等容易发生违规行为的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明查暗访和突击检查等,对曾从事违法违规屠宰行为的“重点户”、“钉子户”进行重点稽查,一旦有违法行为坚决给予打击。
在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监管方面,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重点检查定点屠宰企业执行生猪入厂检查验收、生猪屠宰静养12小时、屠宰操作、肉品品质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严禁屠宰注水、病害猪肉行为,严格清查屠宰场转包、租赁、出让、转借等行为等。
同时,着重加强流通领域的肉品安全监管,对从事生猪产品销售、肉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餐饮服务经营者、集体伙食单位等开展了肉品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肉品经营单位建立并实施肉品进销货查验记录、票证、台账、库房管理以及不合格肉品退市等肉品安全管理制度;对肉品安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依法予以整顿,彻底消除隐患。
此外,规范畜禽屠宰厂点设置,严格进行审核换证工作也被重点落实。各地坚持总量控制、适当集中的原则,对不符合本规划要求的畜禽定点屠宰厂、点进行适当撤并,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避免过度竞争,遏制重复建设,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和市场化配置;同时,全面开展了对本地生猪屠宰企业审核换证工作,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消除隐患健全机制
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在此次整治工作中,暴露出各地屠宰行业和屠宰监管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屠宰执法管理基础薄弱,监管能力滞后,表现在部分地区的市县商务部门没有固定的生猪屠宰管理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从事屠宰监督管理的专业人员少,缺乏执法经费,制约屠宰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
屠宰行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畜禽定点屠宰场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县以下定点屠宰场仍存在不少手工屠宰作坊,生产设备缺乏,不具备肉品品质检验能力和冷链加工运输能力,给肉品质量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另外,违法违规屠宰行为仍时有发生。私屠滥宰和宰售病死、注水猪等现象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乡镇等一些重点区域仍屡禁不止,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打击,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此次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遏制私屠滥宰,规范肉品流通秩序,真正确保肉品质量安全,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继续以高压的态势将整治行动持续下去。”该权威人士对记者说。
该人士表示,相关部门今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生猪屠宰行业管理:
继续深化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生猪屠宰日常监管机制,规范屠宰加工和肉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屠宰行为,保障城乡居民食肉安全。
推动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健全执法队伍,强化业务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能力。
完善群众举报督查督办制度。充分发挥12312投诉热线的监督作用。延伸12312网络,特别是向县乡村一级渗透,纳入更多的区域和群众,并做好区域整合,简化处理流程,畅通举报渠道。
结合部分地区已开展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对畜禽肉产品的质量可控、流向可追、来源可查,建立保障肉品安全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