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养猪信息 >

养猪评论:不妨试点“保护收购价”

2018-12-24 11:25 来源:猪价格网

  近来猪肉价格较快上涨,“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话题一再升温。以肉价为代表的物价上涨,成为13日当天国家统计局发布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时媒体的热点问题,也是近期集中在各地展开调研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注重点。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连续召开的几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在具体部署时,总理明确提出,“实行扶持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市场供应,促进市场稳定。”
  尽早跳出“猪周期”,不再受其掣肘,重要且紧迫。
  本轮肉价上涨同2007年那一轮有所区别,但大同小异。归根结底,生产方式转变不到位仍是主因。
  其一,对规模化养殖这个发展趋势准备不充分,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仍显不足,“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还面临多方面难题。对此,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近日明确提出,“融资难、用地难、环保压力大等因素制约,规模养殖发展速度放缓,规模养殖增加量不足以弥补散户退出的饲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供应。”
  其二,对散户养殖的引导还显不够。一方面,受“成本-收益比”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养头猪的收入可能还不如打几天工来得快,再加上去年肉价下跌幅度较大,许多散户干脆一退了之。另一方面,那些仍然坚持养殖的散户,也未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他们的补栏和养殖,还难言科学有序。
  其三,现代扶持手段的运用还不纯熟。从连续性上讲,生猪生产形势不好时,对扶持政策抓得多,抓得紧,相反,形势一好便显松懈,有此一紧一松,不出现“猪贱伤农”才怪。从丰富性上讲,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金融产品种类简单,且成效有限。
  解猪肉价格和生猪生产这道“老题”,需要兼顾当下与长远。猪肉消费是公众的刚性需求,需要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及时释放稳定信号;看长远,努力筹划治本之策,才能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
  我们不能只在肉价上涨才着急。肉价下跌时,表面上看波澜不惊,其实正是权衡政策措施是否到位的考场。这个时候,不妨借鉴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做法,对生猪试点“保护价收购”,再辅之以现代收储手段,才能尽可能消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