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特别是4月中旬以来,猪肉价格一路飙升,连续十周扶摇直上,呈现火热“牛市”,而且还有继续蹿的动力和势头,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来自国家统计局7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6.4%,创3年来的新高,而仅在6月份一个月时间内,猪肉价格就上涨了57.1%,对价格总水平贡献度为21.4%,“猪坚强”成为推高CPI的“带头大哥”。
如此纠结的通胀,如此发飙的猪肉,让不少人似曾相识、记忆犹新。在上一轮猪肉高涨的2007年与2008年,猪肉曾经将当时的CPI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让人们晓得了“猪肉的厉害”。其时,国家迅即出台了一些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其中有两项政策特别管用:一个是对生猪的保险,一个是对每头能繁母猪给予100块钱的补贴。结果,猪肉价格半年内便稳定下来了。
而今,时间才过去短短三年,猪肉却再一次发疯,不得不让人对“惊人的相似”进行审视和反思。在我看来,此轮猪价持续高位运行,固然与通胀预期加剧有关,与养殖成本大幅上涨、前期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去冬仔猪死亡增加、散户退出加快等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与物流成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和持续性有关,导致猪贱伤农,引发后患。
据了解,2007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扶持规模化养殖等措施,在很多地方并未贯彻至今,大多是“形势一好就忘了农民”。尤其是补贴母猪等利好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屡屡遭遇投资商、游资或是相关部门层层套取或克扣。现实生活中不难看见这样的镜头:一旦出现仔猪价格下跌,游资在将补贴拿到手之后,就把母猪当做肉猪来杀掉,进而伤害整个产业链。
猪肉消费是群众的刚性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恢复和建立扶持生猪生产和供应政策,从根本上稳定生猪生产发展,保持猪肉价格长期稳定;二是要保持政策的前瞻性、连续性,在生猪生产形势不好时要抓,形势好时也要抓,莫等吃不起猪肉了才想起“调控”;三是要坚决撤销到期的公路收费站,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四是要落实好考核问责机制,把调控猪肉价格当作最大的民生和政绩,对相关官员进行“一票否决”。
如此多管齐下,才能走出肉价大涨大落、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怪圈”,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