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下旬猪肉价格与5月下旬相比,涨幅达15%。
毛猪价格超过10元/斤,白条肉批发价超过12元/斤,菜市场的猪肉价格也频频超过20元/斤……采访中记者听到:“猪肉价格已达历史最高。”在永昌西康菜场,张阿婆望“肉”兴叹:“要吃不起了。”
肉贩却也摇头:“我们基本赚不到钱。”
那么,是谁在买高价肉?又是谁助推了猪肉涨价?钱究竟被谁赚去了?
记者顺产业链环节一探究竟。
一问:谁在买高价肉
位于宁夏路附近的永昌西康菜场,刚过早上7点,已是一片繁忙。
然而,猪肉铺前,却冷冷清清,鲜有人光顾。
上丰冷鲜肉的销售柜台旁,醒目地挂着当天价目表:精肉24元/斤,大排24元/斤,肋排29元/斤……摊主说:“因为猪肉最近涨得厉害,生意不好。夏天本该是价格下调的季节,可是猪肉价和牛肉价差不多,买的人当然少了。”旁边雨润冷鲜肉的摊主也叹着气:“现在基本都赚不到钱了。”
记者又来到位于白玉路的华联超市爱森肉专卖柜台。硕大的价目牌上,同样清楚标着当天的价格:汤骨21.6元/斤,大排25.9元/斤,五花肉26元/斤……买肉的吴阿婆告诉记者:“海鲜不敢吃,只能来买肉。”还有一位朱女士说:“家里有9岁孩子,买猪骨头炖汤,给他增加营养。”
在国和综合贸易市场的卖肉摊位前,两位摊主抱怨:从过年开始涨价至今,所有种类的肉基本每斤都涨了4元,比年前的价格上涨28%—40%不等。虽然有过两次小幅下跌,但随后涨势更凶。他们表示,因为进价增长太频繁,卖家考虑消费者承受力,往往今天进价高了,但还按昨日价格卖出。如此一来,利润更薄。
然而,爱森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志明也有苦衷:“毛猪的价格,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点,今天已经10.5元/斤,我记得2008年4月的时候出现过9.8元/斤,行情不过维持了3天,可现在10元以上/斤的价格都维持一个月了。虽说产供销一体化,我们的净利润也就在3%—3.5%左右,今年新增了六七十家门店,总销量不过和去年持平。”
至于高价肉到底谁在买,鲁志明说:“猪肉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副食品,也是必需品,买的人总归不少。像我们爱森肉的消费者,一般都是中上等以上收入者,不过买归买,买的量还是少了,不少人从以前至少买两三斤,到现在只买半斤一斤的。”
曹安批发市场有关人士也介绍,目前市场内的猪肉批发量减少了20%以上,主要是标准化菜场的摊贩进货量明显减少。一些团购单位也减少了猪肉采购量,而是以牛肉、鸡、鸭等品种来替代,市场内牛肉、鸡、鸭等销量明显增加。
二问:谁助推了猪肉涨价
“这次猪肉价格上涨的性质,不是人为炒作,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综合因素。”鲁志明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因包括这样几方面:
一是成本的涨价问题。猪饲料70%来自玉米,玉米去年的平均价是2116元/吨,今年的平均价就达到了2426元/吨。再看劳动力成本,上海松林工贸有限公司仅200多人一年的酬劳,就得支出1000多万元,每年至少以15%的速度在递增。来自市农委畜牧办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市郊生猪养殖行业的用工成本上涨30%左右。另外,运输成本也大幅增加。在曹安批发市场做了15年猪肉批发生意的经销商袁先生说,自己销售的猪肉主要来自江西、河南等地,现在平均每公斤猪肉的运输成本在0.6元,而以前只有0.4元,上涨幅度达50%。
二是生猪存栏量减少。不仅因为今年猪的疫病集中爆发,而且前几轮涨跌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松林公司负责人透露,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2010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一路走低,最低时每斤毛猪的价格不过5元。“那段时间生猪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养一头猪就得亏200多元。”因此,今年全国各地的母猪大量减少,致使苗猪的数量也大量减少。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规律来看,如果市场上生猪的供应量减少5%,就会带动猪肉的价格上涨20%左右。
三是规模化养猪场跟进的速度,赶不上散户退出的速度。现在农民求职门路多了,散户养猪的积极性不高,而建立规模化养猪场需要考虑土地、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审批也不容易。
市畜牧办有关专家表示,后续的生猪上市量还未见有大量增加,猪价的高位震荡或是徘徊恐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问:究竟谁在赚钱
昨日,记者见到了松江区新浜镇许家草村66岁的养猪户黄明辉,他欣慰地告诉记者:“今年应该能赚一笔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来说,养殖户养殖每头猪可有200元左右利润。比较好的,今年一头猪的利润不低于500元,有的养猪场老板,一年赚个几百万一点不难。
市农委畜牧办主任李建颖也表示,在这一轮价格上涨行情中,养殖户普遍赚了,这是事实。但是,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疫病防治不到位或是刚进入行业的养殖户或是养殖场,可能还会出现亏损情况。
猪肉产业有个行业规律,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时候,批发、零售商赚得比较多;当市场行情企稳或者走高的时候,从事养殖这一环节的养殖户就赚得比较多。那么,现在养殖者赚了,批发商或是零售商怎么样呢?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加工、销售环节的人员来说,买进的成本就高了很多,加上市场受到抑制,总体销量下降,利润相当薄,基本没什么赚头。
在曹安市场做猪肉批发生意的袁先生告诉记者,昨日市场批发价为每斤13元,但自己从屠宰场拿的白条猪进价就达到了每斤12元,而毛猪进价也在每斤10元,平均下来,现在每斤猪肉要亏0.4元到0.5元。4月底5月初,就出现亏损行情。现在销量也下来了,原来每月销售2000—3000头猪,现在少了30%以上。
市场肉类部经理介绍,有的经销商早些时候就与大型团购单位签了供货合同,合同价还是以前的价格,但现在采购价涨上去了,即使没利润或是亏损,也得咬牙坚持。
四问:如何打破“猪周期”魔咒
所谓“猪周期”,就是业内普遍认为的猪肉产业发展规律: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如此循环。业内人士介绍,以传统规律来看,猪周期一般为3年,养猪户往往是“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但如今,3年“猪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也越来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常常在突然间给广大养殖户以及产业链上的其他经营者,带来不小损失。
到底能否打破这样的周期,让猪肉价格稳定些?
市郊一家大型养猪企业表示,为了降低“猪周期”带来的“多了多、少了少”的风险,必须靠自身实力做到未雨绸缪,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拿出一部分利润,设立风险基金,从而能在生猪价格跌入低谷、持续亏损时,继续扛下去。只有坚持下去,让资金链不断裂,才能等来下一轮好的行情。
更多业内人士表示,为了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必须改变大量养殖户小规模养殖“一哄而上”的格局,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有人把养猪和养鸡做比较。“这几年,鸡肉、鸡蛋价格一直相对平稳,很少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重要原因是禽类基本上做到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而养猪业,去年全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只有66%,所谓规模化还只是“50头以上”的标准。“等若干年以后,全国大面积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生产上随意性小了,猪肉的价格说不定能够逐渐企稳。”鲁志明说,“政策也应向规模化养殖场倾斜,还应加强对养猪的基础学科研究。”
市农委畜牧办有关负责人提醒,应该理性看待“猪周期”现象,当猪肉涨跌处于一定范畴内,应属正常现象,某一年价涨实际上是在弥补农民前几年的亏损。要使猪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关键还要统筹协调好“吃肉人”和“养猪户”两头的利益。
五问:如何让百姓吃到平价肉
为让百姓吃到平价肉,一些探索已在进行。
曹安批发市场有关人士透露,看了肉价大起大落,他们认识到,不能坐在市场内等猪肉进来,而要在产业链上具有一定主动权,有效保障供应量。目前,曹安市场已经在构建自己的养殖基地、屠宰厂、大型冷库,一旦发生什么自然灾害或是市场供应不足,就可以直接将基地的大量猪肉调进来,及时平抑物价。要是价格大跌,还能大量收购猪肉储存进冷库,等到价格上去时,再投放出来。
据了解,商务部已在全国各地部署了不少储备肉基地,上海有5家规模养猪场就被列为这样的中央储备肉基地。按照设想,当猪肉价格大涨时,有关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让这些储备基地的生猪大量投放上市,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为此每年国家还给予每头猪30元的补贴。但有些企业考虑到目前价格较好,也抱着惜售的心态,希望把猪养得更大一些,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每头猪多赚几十、几百元钱。因此有关人士建议,设立储备基地,还应更多遵循市场规律,切实调动企业积极性,才能真正起作用。
在上海,市发改委、财政局、农委、工商局等多个部门,还联合发出了 《上海市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调控预案实施细则》,并启动价格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启动肉价预警,适时投放储备的冻肉,让老百姓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冻肉,同时对低收入居民发放一定物价补贴……目前,预案中的不少举措已得到落实。更多的行动也在进行:爱森公司计划在全国建立更多猪场,达到规模,抵御风险;还有一处大型批发市场,每月拿出10万元让利批发商,一定程度上调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