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养猪信息 >

冯永辉深度解读猪价市场调控预案3.0版

2018-12-26 13:46 来源:猪价格网

  市场背景

  全国生猪市场自9月初开始转入下跌后至当前,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从18.2元/公斤跌至了16.1元/公斤,回到了7月1日前后的价格水平,即将跌破16元/公斤大关。历时近2个月,跌幅10%以上。其中在9月中旬和10月中旬各经历了一次时间在10天左右的下跌,跌幅在1元/斤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平稳。而玉米价格(14%水分)不到3个月的时间从2.4元/公斤以上跌至了1.9元/公斤附近,下跌幅度达到20%以上。玉米下跌速度大于猪价下的速度,造成猪粮比价迅速提升,现已达到8.2:1左右,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便触及8.5:1的“过度上涨”预警线。

  在这个背景下,2015年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四部联合发文,对2012年5月份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2012年第9号公告)进行了修订。因首版调控预案在2009年1月份发布,故此版调控预案被称为3.0版猪价调控预案。

  因此次调控预案发布时间正值猪价和玉米价格均大幅下跌而导致猪粮比价上涨,这一历史罕见现象出现。所以,在2015年11月3日晚,被业界誉为中国猪市分析预警第一人的搜猪网_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老师做客搜猪网在线视频会议室,为养殖户深度解读了此次3.0版猪价调控预案。会议下半节,冯老师细心解答了参会者提出的一些列问题,并与大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沟通,参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以下为此次在线视频会议的实录概要。

  主预警指标的选择

  政府正式出台猪价调控预案是在2009年1月份。第一版本的调控预案名称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但实际上并未直接选择生猪价格作为主预警指标,而是选择了可以衡量盈利水平变化的猪粮比价作为主预警指标来调控市场。

  之所以用猪粮比价作为主预警指标,是因为生猪市场猪价变化的源头在于生产结构和产能的变化,而影响生产结构和产能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养猪盈利的变化。养殖户多养猪还是少养猪,是跟着当期猪价减去成本后的盈利水平走的,而不是跟着猪价走的。所以单纯盯着猪价的绝对价位来调控肯定不科学,更无法来指导生产。因此,选择一个实际操作性强的能够科学、准确、实时的衡量养猪盈利水平变化的指标,作为生猪市场变化的预警指标比直接选择猪价作为主预警指标要科学。

  “猪料比价”比猪粮比价更符合当前养猪业实际情况

  “猪粮比价”是生猪出栏价格与玉米价格之比。但是用玉米价格这一个指标能不能完全代表成本的变化?“这显然是不能的!”冯老师提到。猪价的成本结构中包含仔猪成本、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防疫成本、贷款利息,以及占比最高的由玉米、豆粕、小麦麸、预混料等构成的饲料成本。此成本结构中人工、折旧、利息、防疫等短期内很难发生大的变化,短期变化比较大的主要是玉米、豆粕、小麦麸等价格。

  上世纪九十年代‘猪粮比’这个概念提出并被用于作为衡量养猪盈利变化指标的时候,用玉米价格变化来衡量养猪成本变化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因为当时散养户占绝大多数,养猪的所有支出几乎全部来源于玉米,所以猪粮比价在小农经济时代确实能够反映养猪的盈亏。但是随着国内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养猪业与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饲料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支出不再以购买玉米为主,豆粕、麦麸、人工、防疫等方面的支出投入占比越来越高,玉米作为主预警指标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养猪业。

  比如,根据我们搜猪网的测算,玉米与豆粕在全价饲料构成中虽然添加占比分别为60-65%和18%-25%,但豆粕价格通常高于玉米价格一倍以上,因此,在饲料成本结构中豆粕只是略低于玉米,但一个是能量饲料一个是蛋白饲料,互相没有替代关系,因此两者价格变化互不影响,经常出现玉米价格上涨、豆粕价格下跌或玉米跌豆粕涨。因此,采用全价配合料价格代表成本比玉米价格代表成本、猪料比价比猪粮比价更为科学也更符合当前实际情况。

  另外,也不应该利用当期实时数据,今天的出栏价是由今天生猪的出栏量和需求量博弈产生的,而今天出栏的猪的成本则是由过去的5-6个月内的成本累计的,养殖户库存饲料的周期通常在1个月以内,因此最科学的算法是今天的生猪出栏价与出栏体重得到总盈利,再减去过去5个月的累计投入。我们在2009年政府发布第一版的猪价调控预案时就建议政府,希望用‘猪料比’替代‘猪粮比’为主预警指标。”

  猪价调控实际始于2007年

  国家生猪调控历程图

  冯永辉老师讲到,实际上政府开始调控猪价可以追溯到2007年。虽然当时并未出台具体的猪价调控预案,但开始发布并执行的母猪补贴等补贴政策实际上是从刺激生产的源头母猪存栏来调控猪价,补贴政策激励养猪人扩大规模,从而增加后期供应,避免出现供应短缺导致的过度上涨。但历史数据显示,1998-2007年,猪价与猪粮比均相对平稳,波动幅度明显小于2007年以后。2007年后猪价和猪粮比价均开始大幅波动,猪粮比价最高点甚至在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达到接近10:1的高位,当时CPI同比涨幅8%以上,当时很多经济学家将那年的通胀定义为猪价暴涨引起的猪通胀!当年的养猪人也都大赚发了猪财,2007年又恰逢农历猪年,因此那年被称为“金猪年”,这也是我们搜猪网即将上线的电商平台“金猪商城”名称的由来,是期望养猪人像金猪年那样都能养猪赚钱。

  2009年至今,调控预案已升级了两次,平均每三年升级一次。

  2009年1.0版猪价调控预案

  在母猪补贴政策实施两年后,2009年1月,猪价延续2008年4月份开始的大幅下跌而逼近成本线,即将进入亏损。由于2007、2008年全国养猪热情高涨,导致产能过剩,2009年可能进入过度下跌和深度亏损。基于此,发改委联合六部首次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2009年第1号公告)即1.0版猪价调控预案。预案主预警指标猪粮比价不低于6:1,辅助指标为仔猪与白条肉价格之比不低于0.7:1,生猪存栏不低于4.1亿头,能繁母猪存栏不低于4100万头。“1.0版的调控预案只将猪价过低的区间进行分级预警,三级蓝色预警区域为6:1~5.5:1,二级黄色预警区域为5.5:1~5:1,一级红色预警区域为猪粮比价低于5:1,并没有对猪价过高区间进行分级预警。”冯老师提到,“2009年所发布的调控预案是单向调控,对于过度上涨只是说猪粮比价超过9:1会增加中央猪肉储备的投放、并给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府只是为了防止猪价过度下跌。而从远期看,终极目标为防止养殖户过度宰杀母猪,而造成来年猪价过度上涨。但当时对月度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的界限并未做出规定,而这点在未来的两次调整中进行了补充。”

  2012年2.0版猪价调控预案

  2011年全国猪价大涨,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CPI再次大幅上涨,首版猪价调控预案经过3年的实施,政府也意识到当年的调控预案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2012年5月,发改委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2012年第9号公告)即2.0版本调控预案。提出了既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也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上涨,对猪价进行双向预警和调控。

  并将监测指标由2009年的9个增加到了12个,其中增加了二元母猪价格(由发改委监测)和监测点生猪存栏变化率和监测点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由农业部监测),将原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生猪总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即绝对数量)交由统计局发布。农业部建设4000个样本监测点,并从2012年开始发布监测点的总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的环比、同比变化率。能繁母猪月存栏量同比变化率在-5%~5%作为调控的辅助目标进行监测。由此,为能够获得真实的母猪存栏数据,12个监测指标中涉及母猪的指标共有二元母猪价格(发改委)、全国能繁母猪总存栏量(统计局)、监测点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农业部)。因为母猪存栏是判断未来猪价走势的核心和源头,多指标、互为佐证确实大大提高了对母猪存栏的判断,以及调控时机的把握。调控预案也较2009年版的更加完善。

  此2.0版猪价调控预案将猪粮比价6:1和8.5:1作为预警点,低于6:1进入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调控区域,高于8.5:1进入防止价格过快上涨调控区域,将2009年的猪粮比价上限9:1调整到8.5:1。同时,在响应机制上,与2009年也有差异,但是也是从发布预警信息、储备、补贴到进出口进行调控,只是调控时机有点差异。

  2015年3.0版猪价调控预案

  2015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发布公告,对3.0版本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进行修订,依然将猪粮比价作为核心指标,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作为辅助指标,将猪粮比价5.5:1和8.8:1作为预警点,低于5.5:1进入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调控区域,高于8.5:1进入防止价格过度上涨调控区域。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分别或同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储备吞吐、进口调节等措施。此3.0版猪价调控预案的最大亮点是取消了前两版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补贴政策。

  根据2012-2014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的盈亏线是否合理?

  此3.0版猪价调控预案中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预警区间设置,是根据2012—2014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认为合理的盈亏平衡线在5.5∶1—5.8∶1之间。众所周知,2012-2014年是养猪人的‘寒冬腊月’,仅2013年1月份至2015年6月份共30个月中,生猪市场遭遇了累计长达21个月的亏损,创历史之最!之所以出现如此长时期的亏损,是因为与之前相比,整个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全行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从而造成亏损出现时广大养猪场/户首先选择的不是缩减产能、减少亏损,而是想方设法动用能动用的筹措资金来扛亏损,同时希望别的养猪场/户资金链断裂。全行业打起“消耗战”,并从2013年一直打到2015年,最终大量养猪场户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资金链断裂。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出现产能过剩导致的亏损后,不管生产者的资金是多还是少,只要不淘汰过剩的产能,市场就不可能走出亏损,钱多就亏的时间长,钱少就亏的时间短。小农经济的散养时代之所以很少出现10个月以上的亏损,就是因为普遍资金不充足,养殖户无法支撑长时间的亏损。而2012年-2014年全行业过剩产能的淘汰一直延至2015年才完成,这也也许就是此版调控预案里取消补贴的原因。因此,将触及猪价调控的下限向下调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冯老师认为,因为只有正常区间政府是不调控的,因此要想减少政策的调控,只有将预警指标上限往上调、下限往下压,才能扩大正常区间的范围,减少了政策干预市场的机会,赋予市场最大的自由。但不能只下调下限,还应该上调上限。

  冯老师直言,“36个月里养猪人亏损了21个月,数千万养猪人用到贴钱近两年的方式让全国13亿消费者吃了近两年的便宜猪肉,直到自己倾家荡产、退出不干。现在刚刚好一点,才走出亏损进入盈利半年的时间,但由于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大于猪价,而导致猪粮比价上升并逼近8.5:1的警戒线,下调了下限、而上限没有上调,就要进行调控造成猪粮比升高就进行调控。这将给数千万养猪人传递出“只让养猪人赔钱不让养猪人赚钱”的不良信号,我对这个版本的调控预案还是有意见的”。

  三级响应机制解读

  三级响应,在防止猪价过度上涨方面,政府调控预案中提到,当猪粮比价高于8.5:1时,发改委会及时通过中国政府网等媒体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做好启动二级响应机制的准备。对于这点,冯老师提到,突破警戒线后只发布预警信息和做调控准备,而没有实际的放储、增加进口等操作。这其实也是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正常区间。同时,猪粮比价低于5.5:1,国家也同样仅是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猪人合理进行生产,并没有实际的救市措施。

  因此,假如以收储、放储、猪肉进出口等实际操作措施作为政策介入调控的标准的话,这些措施不介入调控的猪粮比价范围其实是5.5:1-9:1。通常,一个完整的猪周期约有80-90%的时间猪粮比价处于此区间。因此,市场的自由度还是可以的。但我们希望继续上调上限,给予生猪市场更大的自由空间!

  二级响应,当猪粮比价连续一段时间(通常为一个月,下同)处于9∶1—9.5∶1之间(黄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当猪粮比价连续一段时间处于5∶1—4.5∶1之间(黄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一级响应,当猪粮比价高于9.5∶1(红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此次并未提出需要增加进口猪肉,其原因是进口猪肉已经完全市场化。当猪粮比价低于4.5∶1(红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最高可增加至25万吨(有史以来之最)。如有需要,由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财政部报请国务院同意,继续增加储备规模,具体数量根据当时市场情况确定。研究采取临时性措施,加强猪肉进口管理,鼓励猪肉及其制品出口,减少当期市场供应。

  正如我们搜猪网本周周报中所说的,近期若玉米价格还继续下跌,且猪价下跌速度赶不上玉米下跌速度的话,猪粮比价很可能就突破8.5:1甚至9:1,“猪价在实际下跌的过程中却悄无声息的涨破了猪价过度上涨的警戒线,由此,政府将对明明处于下跌过程中的猪价以过度上涨之名而进行调控。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闻!”

  呼吁减少政策干预、给予生猪市场充分的自由!

  最后,冯老师再次呼吁,“这是一个市场规模近万亿、解决了上千万人就业、供应全体13亿人吃肉的民生产业,一个细微的调控都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政府尽量不调控市场,假如非调不可,那么可遵循预案中规定的“根据生猪生产方式、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的原则,给予生猪市场最大的自由度。

  2007年以前没有调控的生猪市场和2007年开始调控生猪市场波动幅度的对比结果显示,给予市场充分的自由,减少政策的干预,生猪市场的波动不一定越来越剧烈。希望有关调控部门慎重考虑。”

  结语:生猪价格关系民生之根本,细微的调控都有可能对生猪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搜猪网作为中国生猪价格分析领域最权威的媒体和中国生猪预警唯一平台,我们要对所有的养殖户负责,聆听养殖户的声音,为养猪人争夺话语权,也希望广大养猪人能够借助我们的平台向行业内、向公众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