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业资讯 > 养猪信息 >

浙江嘉兴养猪大镇的美丽蜕变:养猪舍成观光园

2018-12-31 17:51 来源:猪价格网

  这些天,周根荣一直在工地上忙活着,他要在自家的盆景园旁边建一个钢梁大厅,地上全部铺上草皮,再搞几个包厢,造出一个花园式的农家乐。

  其实,周根荣的森荣花境农场已经在上海、嘉兴等周边城里人中小有名气,每到周末,这里总会迎来一拨又一拨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

  和森荣花境农场相隔不远的净相村三益家庭农场,整齐地耸立着30多个白色大棚、40多个黑色大棚。 “白色大棚是芦笋大棚,黑色大棚是食用菌大棚。”农场主陆海华介绍,这两天,正值芦笋上市,到5月份,食用菌就可以开始栽培了。老陆说,他培育的食用菌每年可以采摘3批,使用后的废菌包还能还田给芦笋做肥料。

  新丰镇,这里曾经是臭不可闻的生猪养殖密集区,村里“蚊蝇乱飞舞,处处猪粪臭”。3年前,一场以拆违建猪舍行动为先锋的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工作,彻底改变了这个“养猪大镇”的面貌。

  新丰猪棚建起美丽花园

  走进周根荣的农场,乡间小路两旁种满了各种绿色植物,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吐露着芬芳,农场里的绿草坪上,一座四面都是玻璃墙的阳光房里整齐地摆放着各色花卉。

  “我们种植了4500株苗木,还尝试做起了休闲观光游,效果不错,每逢周末都会有城里人来这里聚会。”周根荣说,农家乐办起来以后,客人们就可以在农场里吃到最新鲜的当季蔬菜。

  谁都不会想到,这位好客的农场主,原来是竹林村年出栏生猪2500多头的养猪大户。这片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休闲观光农场曾经是臭气熏天的养猪棚。

  彼时,猪舍在竹林村“遍地开花”,“1381户农户中,有1100户是养猪的。”周根荣说,原来村里屋前屋后都是猪舍,连田里也都是。然而,全村30多年的高密度生猪养殖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却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养猪大镇种养结合转产业

  2013年,新丰镇启动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行动,周根荣主动拆除了自家3650平方米的猪舍。那一年,全镇累计拆除违建猪舍7658户,计215.2万平方米。2014年底,新丰镇生猪存栏量3.5万头,较2012年底减量41万头。

  猪舍拆除了,如何转型呢?

  种养结合成了转产新方向。首先,周根荣从苗木种植开始,他通过对自家原猪舍进行复耕,并向周边农户流转土地,从事香樟、榉树、紫薇等苗木的栽培种植。目前种植基地规模达到103亩,还吸纳了栽培师傅、养护工人26人。苗木销售收入日渐可观。紧跟着,周根荣开始种植花卉,到了春天,农场草木芊芊,繁花似锦,真正成了一个小型休闲观光园。

  除了种植花木,周根荣还在农场里养起了散养鸡,取名为“香妃鸡”,一年的销售数量可达到1500只。

  在周根荣的带动下,周边20多户养殖户加入了苗木、花卉的种植栽培产业。如今,新丰镇的各个家庭农场都办得红红火火。数据显示,目前,新丰镇已有工商注册的100亩以上规模家庭农场76家,大部分从事果蔬和苗木花卉种植,有些还兼观光采摘,多数农场主由养猪户转产而来。由于规模农业发展迅速,仅去年,全镇用于设施大棚的补助达到260万元,而前两年只有20多万元。

  “万元千斤”成全省样本

  在家庭农场兴起的同时,新丰镇的“万元千斤”(在同一块土地上,冬春季种植大棚瓜类蔬菜,夏秋季种植晚稻,全年亩收入达到一万元、500公斤粮的农作制度)种植模式推广也非常迅速,目前面积占全镇耕地的四分之一。

  葡萄棚里暖意融融,一颗颗绿珍珠般大小的葡萄已经挂上枝头,而在葡萄藤下的泥土里,一个个生姜正悄然萌芽。

  盛云玉从去年开始尝试在4亩葡萄棚里套种生姜,最后算下来,每亩套种生姜净增收7000多元。后来还套种了一季青菜,全年葡萄、生姜和青菜加起来净利润达20000多元。今年,盛云玉把大棚葡萄套种生姜面积扩大到6亩,还同时套种马铃薯。现在,马铃薯已经郁郁葱葱,预计5月就能收获,又是一笔新收入。

  “万元千斤”种植模式是新丰镇的一个首创,如今,已从大棚生姜-晚稻一个模式,发展到大棚生姜-晚稻、大棚甜瓜-晚稻、大棚地蒲-晚稻、大棚南瓜-晚稻、大棚草莓-玉米、大棚番茄-晚稻、大棚茄子-晚稻、大棚有机花菜-晚稻共八大模式,每个模式的亩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通过6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2.9万亩次,为农户净增收近4亿元,增产优质粮食1286万公斤。

  养猪大镇的蜕变让全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种养结构改变也带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2015年,新丰镇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强镇,成为南湖区首家文化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