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现代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全局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青海现代农牧业有了长 足发展,构建形成了“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即: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 养殖适度开发带,壮大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使都市农牧业、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创意农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目前,青海现代农牧业发展存在“两个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 区,经济总量小,发展经济的任务重,各级干部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农业的发展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膜,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治 理亟待加强;城镇化加快发展耕地数量面积减少;工业化发展空气污染指数明显上升。发展的高成本与低效益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牧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投入边 际效益逐年递减,农牧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甚至亏本,直接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结合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关键抓住青海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打造新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生产。当前正值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品牌升级的重要时刻,这为青海农牧业推 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机遇。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打造马铃薯产业,青海适合种植马铃薯的耕地面积大,产量比较高,产品品质好,在国内外有很高评价。我 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特色优势,大力宣传青海冷凉气候条件下马铃薯的品质,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政府要在科研、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政策扶持, 促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原冷水网箱养殖业,充分利用黄河流域、湟水河流域面积以及高原千条湖泊的资源优势,高原冷水网箱养殖业的前景 广阔。大力发展青海饲草业,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场之一,部分牧区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潜力巨大,仅海东六县(区)优质牧场就有1100多万亩。大力发展青海现 代种业,把优质、高效的品种推荐给广大养殖户,以此改善供给、提升供给,不断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为广大农牧民带来更多利益。
构建新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 元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产品、专用产品、特色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 构,提升主产区,建立功能区,建设保护区,构建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重点是建立合理的种植养殖循环发展体系,促进大农 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新举措。政府对农用物资的化肥、农药、除草剂、汽柴油实现定期的动态最高限价,倒逼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促使农用物资生产企业兼并重组, 实现薄利多销。政府要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效益上精准发力,开展降低农用物资生产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 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六类成本,强化监督落实。这是确保种植业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脱贫新举措。2015年末全省实有贫困人口52万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脱贫攻坚不让一户贫困群众、一个贫困人口掉队,我们的 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制定了“八个一批”扶贫工程,对于绝大多数贫困村、贫困人口而言发展产业首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因此,在精准扶贫中加快对涉农资金的整 合,关键产业发展方向要精准、项目要精准、人员要精准,使政府资金补助、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社会资金合作等资金精准发力。从长远看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应 投在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良田改造、大物流、大冷藏、大信息(互联网+农业)建设上,夯实农牧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基础。
培育新农(牧)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主力军,只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培育新型职业 农民,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者队伍是必然要求。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为现 代农牧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以上努力,力争到2020年,青海现代农牧业发展中供给侧改革成效凸显,使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