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养殖技术 > 养鱼 >

黑鱼养殖做到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 对症下药 就能减少疾病发生

2018-09-05 17:34 来源:黔农网
  原标题:黑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黑鱼是我国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它的特点是个头大、生长快、收益高,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在我们养殖面积极大,但在养殖时遭受病害侵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乌鳢对病害的抵抗力很强,只要养殖过程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对症下药”,就能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1、出血性败血症

  病害特点: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或温和气单胞等引起,可发生于乌鳢养殖的各个阶段,发病的适宜水温在27~30℃,7 月中旬-8 月下旬高温季节为高峰。患病鱼不吃食,漫游于水面, 反应迟钝,体色发黑并伴有出血现象, 病鱼的鳍基和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发红, 有出血条纹,鳞片松散易脱落。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剖开腹部,体腔内有血腹水,肝脏色变淡有的呈苍白色,肝脏上有明显的出血点或淤血块,胆囊肿大且呈深绿色,脾脏色深为紫黑色,胃肠道内无食,且胃肠道充血而发红。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预防为主,去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保持水质清新; 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发病时,按每15 天施放生石灰或二氧化氯、二溴海因, 全池泼洒一次。病情严重时隔1~2 天再泼洒一次。同时内服氟哌酸(诺氟沙星)20~50mg/kg,每天1 次,连用3~5 天,或氟苯尼考20~50mg/kg,每天1 次, 连用3~5 天。

  2、赤皮病

  赤皮病是一种由萤光极毛杆菌感染的疾病,发病时黑鱼体表有局部出血症状,继而出血脱鳞的现象,导致黑鱼行动不便,摄食量减弱,常常漂浮于水面。失去鳞片的保护后,常常感染水霉病,从而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平常加强水质管理,发病后及时泼洒生石灰清塘,抑制病菌生长繁殖,再用消毒药剂消毒灭菌,再在饵料中添加口服鱼服康,按照说明书喂食,3-5天即可治好。

  3、水霉病

  水霉病有水体中水霉病菌感染而致,它可发生在黑鱼生长的各个阶段,在刚感染前期不易发觉,待温度上升至它适宜生长的时,会突然爆发,开始繁殖,在几天内就遍布鱼生,最后导致鱼身长有白色絮状物。发病时鱼体表出现血点,食欲减弱,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在放养前先用石灰粉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在饲养时要注意养殖密度,防止黑鱼在游动时出现擦伤现象,方便病菌侵入,发病时,用浓度较低的食盐水浸泡即可杀死病菌。

  4、车轮虫

  病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引发的寄生虫病,主要危害黑鱼苗,无明显的流行季节,在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在夏季高温、水质较差、养殖密度高、以及饵料不足的环境,发病率较高。发病时变现为体表黏液多,导致鱼体表为白色,游动缓慢、逐渐消瘦,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可有效杀死车轮虫,有效防治。

  5、弹状病毒病

  病害特点:该病是由弹状病毒引起,水温较高(27~30℃)的时候容易引发此病;一般发生该病的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都很高,较大的养殖密度较大和投料过量也也容易发生此病;发生弹状病毒病的乌鳢,鱼在水中乱窜、打转,发病也很急,患病杂交鳢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脏、脾脏肿大、表明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鱼鳔血管严重肿胀,整个鱼鳔都被出血斑块覆盖。

  防治措施: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做好预防工作,合理的养殖密度、保证水质良好、放养前进行必要的检验检疫。也可以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控制来控制该病毒病,如用优质苗种, 降低养殖密度、高温时要注意水质调节, 不要投太多饲料。当然预防工作最重要, 早期可以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剂,使用氟苯尼考加三黄粉加维生素C 等预防病害发生。平时要有防病的意识,可以用一些中草药加多维拌料投喂以增加免疫力。

  •      鳗鱼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它不同于别的鱼类的是它的身体非常长,跟一...
    2021-08-31 09:01
  •      由于鱼的种类繁多,所以很多的鱼就很轻易的被取代了,在前一段时间...
    2021-08-27 09:06
  •      网箱养鱼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养殖模式,它主要是利用原生态的湖、河...
    2021-08-25 09:01
  •      鳇鱼是鲟鱼的一种,体型庞大,有寿命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
    2021-08-17 08:57
  •      鮰鱼也叫鮰老鼠,是鮠属,有些人也称其为长吻鮠。目前我国鮰鱼的主...
    2021-08-11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