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
净道: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污道: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
猪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
全进全出制: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
第一节无公害猪场选址原则
一、不同环境因素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1、光照:
仔猪:光照显著影响猪(特别是仔猪)的免疫功能和机体物质代谢。延长光照时间或提高光照强度,提高免疫力,增强仔猪消化机能,促进食欲,提高仔猪增重速度与成活率。
生长肥育猪:光照有一定影响,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进猪的健康,提高猪的抵抗力;但提高光照强度也增加猪的活动时间,减少休息睡眠时间。
猪性成熟的影响:较长光照时间可促进性腺系统发育,性成熟较早;短光照,特别是持续黑暗,抑制性系统发育,性成熟延迟;光照强度的变化对猪性成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并且要达到一定的阈值;而在开放猪舍饲养的猪性成熟显著早于封闭舍内饲养的猪。由此推测是因封闭舍光照强度不足的缘故。建议后备猪的光照时间不应少于l2h。
母猪:
在配种前及妊娠期延长光照时间,能促进母猪雌二醇及孕酮的分泌,增强卵巢和子宫机能,有利于受胎和胚胎发育,提高受胎率,减少妊娠期胚胎死亡,增加产仔数(表3);光照强度对母猪繁殖性能也有明显影响。
饲养在黑暗和光线不足条件下的母猪,卵巢重量降低,受胎率明显下降;光照时间的变化对母猪的繁殖机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2、猪舍温度
气温是影响猪健康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它通常与气湿、气流、辐射等共同作用于猪体,产生综合作用
3、猪舍中的有害气体:NH3、H2S、CO、CH4、CO2、粪臭素等
氨(NH3):
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氨还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引起呼吸和血管中枢兴奋;氨浓度高时可直接刺激机体组织,使组织溶解、坏死;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和心肌损伤等;
硫化氢(H2S):
易溶解在猪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上,并与钠离子结合成硫化钠,对黏膜产生强烈刺激,使黏膜充血、水肿,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表现流泪,角膜混浊,畏光,咳嗽等症状;硫化氢还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氧化成硫酸盐等而影响细胞内代谢。
4、猪舍空气中的灰尘:
猪舍内空气中的微粒主要包括尘土、皮屑、饲料、垫草及粪便、粉粒等
5、猪舍气流
6、猪舍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选址原则
①节约用地,并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
②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古建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畜禽疫病多发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地区建场;
③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相关法规;
④场址应选择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
⑤应尽量靠近饲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地区,并且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
⑥选址还应注意各地小气候特点,趋利避害;
⑦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应避开城市、厂矿、医院、交通要道等污染源;
⑧不得在基地及基地水源附近倾倒、堆放、处理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有毒废液、含病原体废水;
⑨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应当建立在无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点;
⑩产地环境必须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地周围3-10公里以内没有污染企业;
三、场址选择
①地势地形
地势应高燥,地下水应在2米以下,地势应避风向阳;猪场不宜建于山坳和谷地以防止在猪场上空形成空气涡流,地形要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一般按可繁殖母猪每头40~50平方米、商品猪3~4平方米考虑。地面应平坦而稍有缓坡,以利排水,一般坡度在1%~3%为宜,最大不超过25%。
②土质
要求土壤透气透水性强,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且未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沙土透气透水性强,吸湿性小,但导热性强,易增温和降温,对猪不利;粘土透气透水性弱,吸湿性强,抗压性低不利于建筑物的稳固,导热性小;沙壤土兼具沙土和粘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建场土壤。但不必苛求。
③水源水质
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如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的要求。
④电力交通
电力供应对猪场至关重要,选址时必须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并要有备用电源;猪场必须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环境保护的考虑,不能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
⑤防疫和环保
最好离主要干道400米以上;一般距铁路与一二级公路不应少于300~400米,最好在1000米以上;距三级公路不少于150~200米;距四级公路不少于50~100米;同时,要距离居民点、工厂500~1000米以上。如果有围墙、河流、林带等屏障,则距离可适当缩短些;距其他养殖场应在500~1500米以上;距屠宰场和兽医院宜在1000~2000米以上。禁止在旅游区及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⑥周围环境
建场还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各种因素,如水电、排污、安全等。
第二节无公害猪场猪场的规划与布局
一、总体布局
主要分四个功能区
A.生活区:包括食堂、职工宿舍、文娱和运动场所等,这是管理人员和家属日常生活的地方,应单独设立。一般设在地势较高的上风向或偏风向。此外猪场周围应建围墙或设防疫沟;
B.生产管理区:此区包括猪场生产管理必需的附属建筑物,如办公室、接待室、财务室、会议室、技术室、化验分析室、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修理车间、变电所、锅炉房、水泵房、车库等。它们和日常的饲养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外界联系频繁,应严格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C.生产区: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是猪场中的主要建筑区,一般建筑面积约占全场总建筑面积的70%~80%。禁止一切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
D.隔离区:隔离区包括兽医室、病猪隔离间、尸体剖检和处理设施、粪污处理区等。该区设在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兽医室可靠近生产区,病猪隔离间等其他设施应远离生产区。
水塔:自设水塔是清洁饮水正常供应的保证,位置选择要与水源条件相适应,且应安排在猪场最高处。供水条件好的可不考虑。
道路:道路对生产活动正常进行,对卫生防疫及提高工作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饲料、产品的运输,一般位于场中部靠每栋猪舍管理间一端,污道为运输粪便、病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一般连通各栋猪舍的另一端。生产区一般不设通向外界的道路,管理区和隔离区分别设路通向场外。
排水:场区地势宜有1%~3%的坡度,路旁设排水沟,以利于雨雪水的排出。猪场废物、污水处理是猪场疫病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猪场应结合本场特点,建立完整的废物、污水处理系统。
绿化:绿化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也可以防暑、防寒,改善猪场的小气候,同时还可以减弱噪声,促进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占总场面积的30%左右。
二、生产区的规划
种猪区应设在人流较少和猪场的上风向或偏风向;种公猪在种猪区的上风向;分娩舍既要靠近妊娠舍,又要接近保育猪舍;保育舍和生长育肥猪舍应设在下风向或偏风向,两区之间最好保持一定距离或采取一定的隔离防疫措施,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专门的消毒间或消毒池,以便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
三、猪舍间隔距离
满足夏季通风和冬季日照的要求;避免疾病的传播、防火安全;每栋猪舍左右间隔应在10-15米以上;前后间距15-20米或至少不小于前排猪舍高度的2倍;病猪隔离舍与健康猪舍间隔应在100米以上。
四、猪舍朝向
无窗密闭式猪舍完全靠人工控制舍内环境;开敞舍和有窗舍的朝向直接关系到猪舍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和防暑降温等环境状况;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猪舍都可按座北朝南、偏东或偏西10-15度左右范围为宜。
第三节生猪无公害饲养对猪舍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猪舍类型的要求
建筑框架:多层,单层。
建筑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复合板轻型钢结构组装式。
环境控制程度不同:开敞式、有窗式、密闭式。
二、猪舍结构的要求
猪栏面积
猪舍平面:单层矩形平面
猪舍跨度:9-15米
猪舍开间:3-3.5米
舍内净高:2.4-2.8米;猪的活动空间地面以上1米,人在管理时活动空间2米高范围内
猪舍屋面:单坡、双坡、拱型、钟楼型等。
猪舍墙体:结构简单、保温隔热、坚固、防火、防潮、耐水、抗冻、内壁平整光滑,在距地面1米高做水泥墙裙。
猪舍地面:坚实、平整、不滑、耐消毒液或高压冲洗、便于清扫
三、不同猪舍的要求及内部布置
公猪舍:单圈高度:1.2-1.5米面积7-9米2
空怀、妊娠母猪舍:群养限位栏
哺乳母猪舍:母猪和仔猪两个环境
仔猪培育舍:地面和网上群养每圈8-12头
育肥猪舍:地面群养每圈10-15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