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美国和加拿大的养猪生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是因为两国饲料谷物之类的原料价格联系紧密,另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有大量的断奶仔猪运到美国进行肥育和屠宰。许多加拿大生产者甚至愿意在美国猪场里保留仔猪的所有权。这说明如今“最佳”的生产系统必须要考虑到汇率变化造成的财务风险。
北美最近一轮饲料涨价涨得很高,加上美元非常疲软,估计加拿大的生产者会首先缩减生产规模。在养猪业的下一波盈利当中,“最佳”的生产系统会具备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
存不存在适用于北美的最优化的生产系统?
简单迅速的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 - 不存在一种最优化的生产系统。这个问题更恰当的提法是,“最佳”的生产系统之间有什么共性?如果我们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哪怕只是回答一部分,那么我们就必须考察北美养猪业的发展趋势。
北美的生产系统
请注意,我说的是“北美”的养猪业,而不是加拿大的养猪业,也不是美国的养猪业。去年加拿大养猪生产者经历的严峻现实说明,加拿大的养猪业和美国的养猪业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汇率的变化会给这种联系带来风险。2007-08年度晚秋早冬时节,养猪业市场供应量突破历史纪录,造成猪价下跌,而且受需求影响,两国的饲料谷物价格飞涨。涨价的原因是因为美国的家畜(肥育牛、猪和家禽)存栏量大、生物燃料部门迅速增长,以及美元贬值造成美国饲用谷物的出口需求大幅增长。
加拿大的养猪业与美国养猪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过去9年当中,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的架子猪(美国农业部定义为体重小于55kg的生猪)数量稳步增长,2007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图 1)。2007年,加拿大有647万头架子猪进入美国。按每头母猪每年断奶22头仔猪计算,这相当于294,000头母猪的产量。按2007年10月1日加拿大母猪存栏头数为1,560,000头计算,2007年出口到美国的架子猪几乎占了加拿大总断奶仔猪头数的19%。
美国生产者需要架子猪,而且美国的生产者在新建产房和生长猪舍的过程中受到诸多法规的限制,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进口的需求。
许多情况下,断奶-肥育猪场原先都是分娩-肥育场,这些场卖掉了母猪,但仍然希望继续养猪,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用猪粪来给玉米、大豆等作物施肥。
对许多肥育猪场来说,建造大型母猪场的机会不多,或者他们觉得那样风险太大,或者他们的长期打算是退出养猪业。这样,他们就需要外购架子猪。
于是美国中西部的这些养猪生产者就从加拿大生产者那里购入仔猪,既避免了饲养母猪带来的长期风险,又能通过养猪生产来创造效益。
最近,美国许多从事谷物种植业的农民纷纷投资养猪生产,希望能获得大量猪粪,作为农田的肥料。许多情况下,这些农民拥有猪场的设施,同时把主场的管理事务外包出去,通过第三方来协调养猪生产。
有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法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10-15年当中,养猪生产方面的分区规定以及污染控制许可方面的要求趋于严苛。对于不论什么规模的猪场,这些法规都会造成成本增加。不仅新建猪场的选址和建设过程变得更复杂,而且记录方面和污染控制方面的要求也造成运营成本增加。这样一来,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小规模的猪场要么停止扩大生产规模,要么退出了养猪业。实际上,这些政策对大型猪场更有利,因为大猪场的猪多,这些成本分摊到每头猪上的数额就相对较小。而且大猪场也有能力专门安排人工来处理法规要求的文档记录工作。依阿华和明尼苏达南部的断奶-肥育猪场规模常常是2400头。之所以选择这个规模,是因为,这个规模刚好够小,不需要申请州运营许可,而同时又够大,能够获得规模效益。
经济方面,最初促使加拿大养猪业与美国建立联系的是加元-美元汇率。1990年代末、本世纪初,加元汇率曾跌到1加元仅兑换0.67美元。这意味着,加拿大人如果按32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一头猪,就能收到47.75加元,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加拿大种猪场的扩张。2007年底,美元贬值,1加元兑换0.98美元。同样32美元的价格,加拿大人只能收到32.65加元,仅在汇率变化上收入就减少了32%收入。另一方面,美国任何时候都是按32美元的价格购买加拿大的猪,因为加拿大的猪在美国养猪业总量当中占的比重是很小的,他们不会专门为加拿大的猪调整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