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仔猪的断奶日龄正在被不断提前。即从过去一般水平的28天断奶,逐渐提前至21天,甚至21天以下。仔猪早期断奶不仅可缩短母猪的哺乳时间从而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年产仔数、提高分娩舍利用率、降低仔猪的生产成本,而且能阻断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根据美国普渡(Purdue) 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21日龄前断奶比使用大量药物和疫苗更能保证仔猪的健康。而有文献认为,从预防的角度看,10日龄内断奶可预防猪链球菌病或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12日龄内断奶可预防沙门氏菌病。14日龄内断奶可预防巴氏杆菌病和霉形体病。21日龄内断奶可预防伪狂犬病和放线杆菌病。
尽管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对阻断上述疾病的传播具有特别的意义,但其本身却易带来一大堆令业者头痛的问题,比如断奶后的仔猪腹泻、水肿病等等。而发生腹泻的仔猪则常见其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如果腹泻严重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仔猪将可能成为僵猪,甚至导致死亡。为解决上述与断奶仔猪有关的问题,人们根据不同的断奶日龄,各阶段的发育特点以及营养需要等在饲养管理方法、饲养设备尤其是饲料配方、饲料原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现将仔猪早期断奶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如下,以供养猪户参考。
一阶段饲养法
此方法目前较为常用,即从仔猪7日龄至体重15公斤左右采用同一种乳猪饲料,其中约在28-35 日龄之间进行断奶。此法的优点是操作较为简便,出现因频繁换料引起的应激较少。其缺点则是无法做到既照顾乳猪在各阶段不同的营养需求,又不能合理节省成本。比如若采用目前市场上普通的玉米-豆粕型乳猪料,则易因营养方面未能满足乳猪断奶后的需求而出现所谓的断奶综合症。若完全采用加有血浆蛋白等营养成分的新型乳猪料,则因投入较大而有可能影响养猪业者的经济效益。
二阶段饲养法
此方法是从仔猪7日龄-体重15公斤左右采用不同营养成分的乳猪料。其中约在21-28 日龄之间进行断奶。
1、乳猪出生至断奶后一周:配制此阶段的日粮通常会采用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酸制剂、酶制剂以及高比例添加的乳清粉(乳糖)、氨基酸以及鱼粉等。而豆粕等植物性原料则需采用膨化工艺等进行加工处理。其主要是根据此阶段乳猪的如下生理及消化特点:
①胃肠的消化酶缺乏: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酶和蛋白酶消化母乳中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但其它酶的含量及活性则很低。另外,早期断奶应激使正常的消化酶分泌受到抑制。因此,选择仔猪补料的原料时,原料的可消化性便格外需要得到重视。而加入酶制剂,则无疑会缓解此时仔猪体内酶源缺乏的状况。
②消化道分泌酸不足:初生仔猪由于消化器官发育未完善,内分泌系统不成熟,胃液中游离盐酸含量很少。但由于母乳中富含乳糖,其经胃中乳酸菌发酵后可产生有机酸,使消化道内的pH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使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防止活细菌从环境中进入小肠下端,从而避免了腹泻的发生。但断奶以后,由母体获得的乳糖来源中断,故在此阶段的日粮中应加入酸制剂及较高水平的乳清粉或乳糖。
③免疫力低:初生仔猪可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但在三周龄后,母源抗体下降。而断奶应激则会同时降低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的能力。故为免在此时期发生腹泻等疾病,可以在日粮中加入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血浆蛋白粉及抗菌药物。
④饲料抗原物质的影响:日粮中具有抗原活性成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有可能引起仔猪发生过敏反应,从而损伤仔猪的肠道组织,其一方面会导致麦牙糖酶和乳糖酶的数量和活性下降,另一方面使病原微生物容易在被损伤的肠道中大量繁殖,以致仔猪发生营养性和病原性的腹泻。所以,在制作此时期的仔猪日粮时,可以采用膨化工艺对植物性蛋白等原料进行调质处理,从而去除饲料中的抗原物质。
2、断奶后一周至15公斤:此阶段的日粮可以在第一阶段日粮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蛋白质以及乳清粉(乳糖)的含量,同时可以停止添加价格昂贵的血浆蛋白粉。
早期隔离断奶法
它是猪场控制疾病的标准管理模式,其要求仔猪在7-12日龄断奶并将断奶仔猪由母猪舍移动至另一地方隔离饲养,以便阻断来自母猪病原体的传播,有利于提高断奶仔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通常其体重在2.3 -4.5 公斤为第一阶段,4.5 -7.0 公斤为第二阶段。其第一、二阶段所用日粮与上述二阶段饲养法之一阶段基本相同,只是营养水平要求更高。而其第三阶段则可与二阶段饲养法的后期料相同。
此方法尽管在疾病控制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对猪的品种、饲养技术、生产设备以及饲料的营养水平等方面要求甚高,且操作上较为繁琐,故在实际的应用上困难较多。
综上所述,仔猪的早期断奶及其相配套的饲养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疾病及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各猪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建议各猪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断奶日龄及饲料品种,从而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