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士毕业后借钱回老家养生态猪,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成功之路。
几年前,从国内某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主动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怀揣着从同学那里借来的10万块钱,回到偏远荒凉的农村老家从事养猪;如今,他已成为一个年出栏肥猪4000头,带动周围上千户农民规模养猪的“养猪大王”。
林强,这个从江油市九岭镇双石村走出去的大山农民的儿子,因为放不下对生他养他的农村土地的那份挚爱之情,主动放下一个博士生的骄傲与自豪,默默无闻地回乡创业。用自己的良心、责任和能力,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圆着他的“猪倌梦”,用亲身实践积极地为破解新形势下的“三农”难题寻找捷径。
博士生回家建起养猪场
昨(10)日下午两点左右,气温曾一度超过35摄氏度,刚从广安学习赶回来的林强顾不上吃午饭,带着记者一行七弯八拐地来到他建在山坡上的江油三一生态养猪场。在烈日的暴晒下,一排排标准化的猪舍掩映在松树林中。猪舍里,一头头长得光滑水嫩的肥猪正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躺着睡大觉。
1996年,年仅23岁的林强以优异的成绩,在国内某知名大学读完本科,被顺利地分配到了一石油公司海外工程部工作,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白领人物。
按理说,理想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应该让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感到满足。但是,自幼不甘平凡的林强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在石油公司干了三年,林强出人意料地辞去了工作,回家潜心考研,经过两次失败,2001年,林强终于如愿地考上了国内一知名大学经济学博士,一读就是七年。
读书期间,林强随时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努力寻找着适合家乡发展的项目。时逢家人在城里开餐馆,林强觉得餐馆每天剩弃的饭菜倒掉太可惜,就劝家人办养猪场养猪。为了解决建养殖场的资金困难,林强不得不低头向参加工作的同学伸手借。
靠着东拼西凑的10万块钱,2005年,林强支持家人建起了养猪场,走上了规模化养猪的路子。凭着他对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当年,他家共出栏了200多头肥猪,净赚了15万元,在农村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摸准市场脉搏规避风险
初次创业的喜悦,进一步坚定了林强回农村创业的信心和决心。2007年底,看好养猪这一行的林强怀着梦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回到农村老家,多方筹资100多万元扩建他的养猪场,准备在农村大干一场。然而好事多磨,新的圈舍还未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令人心痛的“5·12”特大地震就发生了,突发的特大地震给养殖场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在各方的倾力支持下,2009年,林强投资建起了六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年可出栏生猪两万头的规模养殖场,并开始饲养能繁母猪,搞自繁自养。同时,他还与国际著名饲料生产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从源头上把住了生猪的质量关。
凭着几年来对生猪生产的摸索,林强发现,养猪能否赚钱,不仅取决于养殖成本和技术风险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市场行情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为此,他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优势,随时关注生猪产业市场行情,尽最大努力规避市场风险。
采访中,林强的姐姐笑着告诉记者,不管能否赚得到钱,一般养猪户把猪养到200斤左右都要尽力想法卖掉,而她家为了避免因行情不好而赚不到钱,经常把猪喂到三四百斤重。去年,他家一头最大的肥猪喂了一年多,毛重达到580多斤。
也正是因为对行情的准确判断,2011年,林强共出栏了3900多头肥猪,纯利润达三四百万元,养殖效益高于普通养猪户。
农村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脸憨厚的林强,无论从形象还是气质上看,都难以把他与一位名校高材生联系起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农民出身的林强天生对农村固有的那种热爱情怀。
林强说,他回家养猪并不是一时心热,农村有丰富的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起步非常难,但农村大有用武之地,回乡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在养猪过程中,林强十分注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他曾先后到北京、江苏等地考察,学习用猪粪养蚯蚓、蛆后养殖土鸡,用废液发电,用废渣种有机蔬菜,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变废为宝。几年来,他已成功流转土地1700多亩,建起了养猪场、鱼塘、沼气发电站。
如今,林强正将自己这一成功模式加以复制推广,示范带动周围九岭、八五、方水等乡镇上千户农户规模养猪,使养猪这一传统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主导增收产业。
采访中,林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不少农村孩子走出校门后,根本看不起农村,再也不愿意回到家乡,造成农村大量人才流失,农业效益长期低下。
作为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林强深深地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并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肯定能在农村杀出一条路来。尽管个人力量有限,但他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有大批的知识分子长期扎根农村,“中国的农业肯定就会更有希望。”